浅谈台湾地区选举人数和投票人数
1月13日,台湾地区进行两项选举。
各方关于结果的分析评论,已有很多高见。至于各政治势力,已经备战下次选举了。
今天摸鱼,简单研究选举人数和投票人数。
所谓“两项选举”,就是地区领导人选举和民意代表选举。赖清德赢了前者,民意代表则是“三党不过半”。
选票是需要人投出来的。
在台湾地区,20岁以上拥有投票权,就是选举人数。
有投票权的人未必都去投票,在现场投票的就是投票人数。
投票人数/选举人数=投票率。
根据选务部门公告:
(一)地区领导人选举
选举人数19548531人,投票人数14048310人,投票率71.86%。
(二)民意代表选举
区域民意代表选举人数19030770人,投票人数13717881人,投票率72.08%。
平地少数民族代表选举人数210036人,投票人数122343人,投票率58.25%;
山地少数民族代表选举人数228164人,投票人数146750人,投票率64.32%。
不分区民意代表选举人数19566007人,投票人数14044042人,投票率71.78%。
光看数字有点乱,做成表格醒目一些:
台湾民意代表是“选区”和“比例”的混合。
从大框架来讲,区域、平地、山地是互斥的,都算广义上的“选区”代表,可以归并。
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三点,并且简要分析:
①投票人数:不分区>地区领导人>选区。
根据规定,拥有不分区投票权的范围最广,简单说只要有户籍就行。
若要选地区领导人,需在台湾地区居住6个月,或者提前6个月到户籍所登记备案。
如要参与“选区”选举,需要在相应选区连续居住4个月以上,实际操作是提前4个月迁户口。估计是为了突出“在地选举”性质。
因为上述原因,投票人数依次递减。选举人口里,不分区比地区领导人多17476人,比选区多97037人。
再量化一下,假如10000人有资格投不分区票,那么其中999人能投地区领导人票,995人能投选区票。
②选举人数:地区领导人>不分区>选区。
选举人数是实际投票情况。从数据来看,投地区领导人票的数目最多,随后是不分区,再次是选区。
这反映出台湾民众非常看重“大位”。有不分区投票权,但没有地区领导人投票权的人(如常住北美和大陆的台湾民众),大概率就不投票了……
投票人口里,地区领导人比不分区多4268人,比区域代表多61336人。
再量化一下,假如1000人在1月13日投下了领导人票,那么其中999(999.7)人投下了不分区票,996人投下了选区票。
③投票率:地区领导人>选区>不分区。进一步细分,区域>地区领导人>不分区>少数民族。
台湾地区两项选举的投票率其实很高,超过70%。这说明台湾民众有很强的投票意愿,乐于用选票体现民主权利。
这种“民主自豪感”必须要留意,也是造成许多台湾民众“不认同大陆”心态的因素之一。
从细分数据看到,台湾民众非常在意区域代表选举,因为往往涉及到切身利益,例如社区改造、项目争取等。接下来是地区领导人选举,前面已经讲过。
不分区是选政党,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对政党的热情要低一些。
少数民族的投票率相对较低,客观上选区广大且多在山区,有些民众不愿意或不能够返乡;主观上,各候选人无法经营广大选区,选民对候选人并不熟悉。
以上,就是从数据中得到的粗浅分析。这是纸上谈兵,希望得到高手指正。
最后说点题外话。
前面提到,如果1000人投了地区领导人,就有999.7人投了不分区。换言之,投地区领导人票的民众,基本上也投了不分区票。两项投票样本一致。
然而出现了一个现象,如下图所示:
简单说,投给赖清德的票比投给民进党的票多一成;投给柯文哲的票比投给民众党的多两成。
这两位候选人都是人强于党。
柯文哲的吸票能力最强,超过了政党票20%。
投给侯友宜的票,比投给国民党的票少。有点尴尬。
个人认为,侯友宜确实是国民党当时的最佳选择。去年5月,侯友宜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。结果如此,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。
出现如此场面,和该党各种不适宜的举动有关,和侯友宜个人不善言辞的特质有关,充分展现出国民党团队选战水平堪忧,也反映出领军人物梯队断层的深层次问题。
2028年,卢秀燕也会如此吗?